1、师父是**对传授自己技艺的老师的尊称、近称。而师傅是老师的通称,太师、太傅或少师、少傅的合称。
2、老师这个名称*常见于学校与传统武术界,也常见传统艺术界。而师傅常常是对僧道的尊称,对衙门中吏役的尊称,也对有专门技艺的工匠的尊称。
3、师父和徒弟之间有系统严格的师承关系,但也总有意外发生的时候。二师傅大多数民间对某行当的**或有技术的人的尊称。
二、师父*早由“一日为师终生为父”而来。后来虽然师徒之间并不一定有那样的约束了。但是“师父”一词一直沿用至今。
三、**对传授自己技艺的老师尊称为“师父”,而不是“师傅”。传统的徒弟拜师,需要先找引师、保师、带师等三师,否则师父不接受该徒弟,因此师傅比师父更有威严、尊重、尊敬的意味。
《谷梁传·昭公十九年》:“羁贯成童,不就师傅,父之罪也。”《史记·太史公自序》:“孔氏述文,弟子兴业,咸为师傅,崇仁厉义。”清和邦额《夜谭随录·棘闱志异》:“吾虽少长於汝,然而师傅也,汝弟子也。以弟子而上凌师傅,读书何为?”
2.太师、太傅或少师、少傅的合称。
《史记·儒林列传》:“自孔子卒后,七十子之徒散游诸侯,大者为师傅卿相,小者友教士大夫。”《汉书·疏广传》:“父子并为师傅,朝廷以为荣。”
师父和师傅的区别:出现时间不同、发展历史不同、适用对象不同、表达感**彩不同。
“师傅”一词比师父出现更早,“师傅”一词*早出自《谷梁传·昭公十九年》:“羁贯成童,不就师傅,父之罪也。”这句话的意思是说年已8岁的儿童,如果不进学从师,那是父亲的罪过。“师傅”一词出现之初就是老师的意思。而“师父”一词自唐代起流传,基本含义也是老师。
“师傅”一词自出现后其本意即为老师,但自秦汉时期起,“师傅”一词演变为专指帝王之师,即太师和太傅的统称,用法具有一定排他*,直至宋之后平民才可以使用。而“师父”自出现后并无排他使用,唐朝以后,“师父”开始用来指具有特殊技能的人。在元明时期,“师父”往往用作对和尚、道士的尊称。
旧时相对于“师傅”而言,“师父”的所指更加宽泛一些,它包含了“师傅”的一切意义。现在“师父”只用于武术、戏剧等传统技艺领域。而“师傅”对士农商各行各业人的尊称。
“师傅”作为尊称,其表达之意多为尊敬,而“师父”一词在感**彩上要强烈得多,所谓“一日为师,终生为父”,除了尊敬还有敬重之意。
1、出现时间不同。“师傅”一词更早出现,本义即老师。但自秦汉时期起,“师傅”一词演变为专指帝王之师,即太师和太傅的统称。“师父”一词或自唐代起流传,基本含义即老师,也用于对出家人的尊称。
2、含义不同。师傅和师父都泛指从事教学工作的老师,但师父具有更为强烈的感**彩。

关于拜师的道理,自轩辕氏崆峒拜师学道以来,玄门拜师已有五千多年历史了。可谓历史悠久。今天说的拜师,就是拜师学艺,就是我们所说的拜先生,和拜本师出家是两回事。出家时拜的师父称为拜本师,也称恩师,叫师父,就是事师如父。这也就是一日为师终生为父的由来。
道教认为,出家是第二次投胎,这时拜的师父,如同再生父亲,所以我们称为“师父”。但是,修道是一个很长远的事情,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,很多知识需要了解,这就需要学习。
一般出家三年后,经得住师父的考察,相当于**合格,师父会邀请附近宫观的有德行的三、四个,或者七,八个道长,给弟子举行“冠巾”仪式,表明是真的出家人了。然后就鼓励弟子下山,参访名师,寻访大道。下山后寻访的名师,可以向其学习,这就是“拜先生”,就是人们说的“拜师傅”。
“拜师傅”和“拜师父”意思上有些区别。这个师傅,就是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业也。
现如今,不少同修,仍常把师父作师傅称呼,其实,这一点是为不妥。我们都知道,在皈依三宝之前,还得皈依金刚上师。上师是我们皈依的金刚慈父,在称谓上,应该严谨一些为好,应当称为师父,或金刚慈父、至尊如意宝等等。
师父是我们终身依靠的恩师,如同慈父一样,而不是等同于世间一般传艺的人。
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这方面的信息,记得收藏关注本站。
郑重声明:
以上内容均源自于网络,内容仅用于个人学习、研究或者公益分享,非商业用途,如若侵犯到您的权益,请联系删除,客服QQ:841144146
相关阅读
三国杀单机变态版与魔改变态版解析及下载指南
2025-07-06 12:44:18《死神VS火影》游戏下载指南与最新版本体验分享
2025-07-16 09:10:38《云顶之弈》手游安卓下载注册全攻略
2025-07-13 08:30:57《最终幻想14》下载攻略:电脑版、手机版及各平台下载流程详解
2025-03-31 13:18:39游戏茶苑大厅 常州游戏茶苑大厅在哪里下载,给个正确地址
2025-02-14 15:36:31